English

昆剧艺术节演出为何场场爆满

2000-06-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 庆 本报通讯员 蔡少华 夏襄蓉 我有话说

在刚刚结束的苏州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由国内7家专业昆剧院团体,台湾、香港地区及日本等业余昆剧社团、海外昆剧票友联演的28台戏中,场场爆满,1000元一套的票销售一空;一位80岁的瘫痪老人花了260元买了一张《牡丹亭》票,让人抬着来看。他说,这是他此生最后的艺术享受;更有近300多名海外昆剧票友自费前来观看,并有人士表示愿意承担苏州昆剧院小兰花的培养及此次活动的音像资料制作资金。

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因为将中国戏剧特有的地方性、综合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获此称谓。它最早兴起于元末明初的苏州昆山一带,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不仅保留了大量文字形态的剧本,更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表演,使今天的观众可以了解古人的艺术智慧,是世界古老戏剧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曾被梅兰芳等大师认为是京剧演员必须学的基础课。

作为昆剧的发祥地,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其戏曲艺术在中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明、清两代昆剧曾维持过200多年的鼎盛时期,昆剧的流传也曾覆盖过大半个中国,苏州也因此成为全国的戏剧活动中心。

近年来,苏州市围绕“将文化事业当作产业发展”的改革思路,加大文化建设的步伐,在繁荣文艺创作、抓群众文化工作、依法保护文物管理文化市场、搞文化建设等方面狠下工夫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创作的文艺作品多次获文华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并被授予全国文化模范市称号。然而面对当前戏曲界每况愈下,一代代老演员退出舞台,传统昆剧作品越来越少,新人匮缺的现状,苏州市决定采取对传统戏剧保护、继承、革新、发展的原则,在财政拨款改善苏昆剧院条件以及与高等艺术院校联办苏昆学习班提高人才素质等方面对昆剧进行扶持、保护,先后培养了40多名小兰花。这都为本次昆剧艺术节的成功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文艺工作者坚持百花齐放的原则,让昆剧走入群众,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种,使昆剧这一古老艺术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世纪,做到民族特色与新的审美理论相结合。一方面力求忠实再现昆剧的传统艺术风格,将部分演出放在古戏台“忠王府”演出,使得复旧感更浓厚;另一方面将现代先进科技融入昆剧的传统表现手法中进行大胆的革新。例如对戏剧结构做较大的调整,将大量的折子戏改成内容紧凑的现代戏剧、加快唱腔节奏、改良演出服装、用大乐队替代传统昆剧伴奏的“四大件”、将过去的“一桌两椅”换成精心制作的灯光和布景。在演出中做到精益求精,此次参演的演员中既有海内外久负盛名的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又有初出茅庐的新人,其中有20人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来自北京、上海、湖南、浙江、江苏等地的各路昆剧流派异彩纷呈,南昆的细腻、北昆的豪放,湘昆的清新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真正是既抓住了老票友又发掘了新票友;既让观众满足了老味道,又尝到了新花样。

此次昆剧节的成功举办缘由三个方面,一是昆剧节的内容定位准确。“中国优秀古典名作展演”以昆剧名作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人,演出形式百花齐放,充分展示昆剧艺术在“保护、继承、革新、发展”方面的艺术风貌。二是政府办节与努力争取社会各方支持相结合,加大新闻舆论宣传报道的力度,竭力营造昆剧艺术节的艺术氛围,努力宣传昆剧优秀传统艺术。三是面向市场,努力与昆剧发祥地苏州的旅游优势相结合,加大开发力度,制作和销售系列昆剧节纪念品,组织“中国昆剧之旅”。

这次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昆剧艺术继承发展的首届苏州昆剧艺术节不仅达到了推出新人、交流各派长处的目的,而且将旅游优势与传统文化优势结合充分发掘了文化旅游资源,从而繁荣了苏州的文艺。据悉九月份,苏州市还将承接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分会场的任务,同时将举办“金狮奖”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